manbetx手机版登陆苹果手机版APP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發布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 我國將構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制度保障體系 核心閱讀 總體來看,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建設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初步打通了各關鍵環節間的堵點、難點,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通過專項監督幫扶等措施有效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 □本報記者張維 近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面世。 這份由生態環境部交出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成績單顯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市場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交易情況符合全國碳市場基本定位。 “總體來看,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建設運行,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初步打通了各關鍵環節間的堵點、難點,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通過專項監督幫扶等措施有效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說。 抓住節能減排的“牛鼻子”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應對氣候變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關乎人類前途命運。 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充分體現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這是一場硬仗,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如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我國尚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達峰時間偏緊,要通過主動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才能實現2030年前達峰目標。 全國碳市場正是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 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相比通過傳統的行政手段推動碳減排,碳市場通過配額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推動企業加強碳排放管理,并利用市場機制發現合理碳價,為企業碳減排提供靈活選擇,在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同時帶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是促進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低碳化、長期化的有效方式,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碳減排關系提供了有效途徑。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決策部署,“十二五”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全國碳市場。從2011年起,我國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湖北省及深圳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為建立全國碳市場探索積累經驗。 2017年,經國務院同意,《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印發。2018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堅持將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堅持穩中求進,以搭建制度框架、夯實管理基礎、提升數據質量為市場建設初期主要目標,扎實推進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基礎設施、數據管理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各項工作。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以發電行業為首個重點行業。這里的發電行業含其他行業自備電廠,是2013年至2019年任一年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共2162家重點排放單位,年度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由此,我國的碳市場一躍成為全球覆蓋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這2000多家發電企業的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0%,是歐盟碳市場的兩倍以上。可以說,管住了這2000多家發電企業的碳排放,就抓住了我國節能減排的‘牛鼻子’。”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說。 加強配額分配監督管理 成效顯而易見。《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第一個履約周期共運行114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金額76.61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每日收盤價在40至60元/噸之間波動,價格總體穩中有升。 “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的建設運行,全國碳市場已成為展現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碳市場貢獻了中國智慧,為促進全球碳定價機制形成發揮積極作用,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與認可。”《報告》指出。 《報告》認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成效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分配方案在確保電力供應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機制手段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將碳減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初步實現了對燃氣、超超臨界、熱電聯產等高效率低排放機組的正向激勵。 降低發電行業減排成本。全國碳市場通過配額分配和市場交易,促進資金向減排成本較低的企業流動,引導逐步淘汰減排成本高、技術落后的發電機組,從而促進全行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提升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企業通過參與配額分配、交易和清繳,樹立了“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發展理念,加大低碳轉型投入,企業碳資產管理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通過建立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和核查制度,嚴肅懲處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等違規行為,倒逼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強化自我監督,充實專業人員力量,增強企業碳排放數據管理的主體責任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全國碳市場運行主要包括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配額分配與清繳,市場交易監管等環節。納入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需每年核算并報告上一年度碳排放相關數據,并接受政府組織開展的數據核查,核查結果作為重點排放單位配額分配和清繳的依據。 為保障全國碳市場有效運行,生態環境部組織建立了全國碳排放數據報送與監管系統、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等信息系統。數據報送與監管系統記錄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相關數據;注冊登記系統記錄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的持有、變更、清繳、注銷等信息,并提供結算服務;交易系統保障全國碳市場配額集中統一交易。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由生態環境部制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管理規則,加強對地方碳排放配額分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的監督管理,并會同有關部門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和指導。 建立監管有效的碳市場 建設全國碳市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是一項從無到有的開創性事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 業內人士指出,最重要的是如何提升流動性,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從法律制度建設、交易體系完善、信息數據透明等幾方面發力。其中,立法是全國碳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交易體系的完善對碳價和市場流動性帶來直接的影響;數據真實和透明更是碳市場建設的基礎。 在立法方面,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近日透露,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做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臺相關工作。他表示,“待條例出臺后,完善配套制度文件,構建以條例為法律基礎,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技術規范為支撐的制度體系,為全國碳市場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此前表示,立法應該要確立建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明確碳排放權交易覆蓋的溫室氣體的種類和行業范圍。需要明確重點排放單位的條件和公布調整的程序,哪些單位要進入交易機制。還要明確碳排放權配額分配的原則、程序。要健全碳排放權配額的制度,包括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的報告和核查制度,明確配額清繳的時限要求。此外,強化對于相關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包括加強碳市場的數據質量的保障。 《報告》也提出,生態環境部將持續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各項工作,堅持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持續完善制度機制,提升監管水平,強化數據質量管理,在發電行業配額現貨市場運行良好基礎上,逐步將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更多高排放行業,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起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監管有效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法治日報)
(申城風景線)《癸卯年》特種郵票發行首日,滬集郵愛好者趕“集” 中新社上海1月5日電(記者鄭瑩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詩人余光中在《鄉愁》中這樣寫。 1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癸卯年》特種郵票,吸引滬上集郵愛好者趕“集”。集郵者集的不僅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更是方寸之間的熱愛、回憶與祈福。
廣州1月5日電(記者蔡敏婕)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高、知曉率低對診治帶來嚴峻的挑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陳崴教授和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四川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李貴森教授近日在廣州提醒,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伴相依,需“聯防聯治”,患者應堅持長期規范治療,以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展,延長生命。 慢性腎臟病是一種“沉默的疾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加之患病意識弱,這導致確診時,很多患者的病情已進展到終末期腎病,需要透析或進行腎臟移植。如果能在早期就識別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并對其進行干預,就能夠幫助延緩疾病進展、保護腎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陳崴介紹:“如果不能早期識別、干預和規范治療,慢性腎臟病最終會進展至終末期腎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尿毒癥,會危及生命。此時,患者必須通過透析或腎移植等治療方式維持生命。此外,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還沒到需要透析治療的階段,就因合并一些并發癥,例如發生心血管事件而死亡,我們稱之為‘早死亡’。” 李貴森提醒:“特別是慢性腎臟病高危人群,例如老年人,以及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高尿酸、高血脂患者都容易出現腎臟損害,還有長期服用對腎臟有損害風險的藥物、患過急性腎損傷、有家族遺傳病史的,都要更積極地進行腎臟方面的篩查。” 據統計,糖尿病患者已經成為慢性腎臟病的第一人群,且三個慢性腎臟病患者中至少有一個伴有心血管疾病;三個心衰患者中至少有一個伴有慢性腎臟病;三個2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一個伴有心血管疾病,三個心衰患者中就有一位患有2型糖尿病。 陳崴指出:“心血管疾病對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可謂‘第一殺手’,慢性腎臟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達60%以上。而且現在合并慢性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人群逐漸年輕化。在腎科,我們遇到過很多年輕人,因為突然一次外出勞累,一下子就心衰、喘不上氣了,送往急診檢查之后才發現已經到尿毒癥期了。” 李貴森介紹,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如不注意降低血糖,保護心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受控制的高血糖會損害腎臟中的血管,導致糖尿病腎病,高血糖和慢性腎臟病共同促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正因為三大慢病相互關聯,雖然患者會前往各專科診療,但各專科醫生應把患者作為一個整體,一定要告知患者疾病可能引發的全身性損傷,以患者的全面健康結局為目標,腎內科、心內科、內分泌科等多學科協作治療,展開“糖、心、腎”的“聯防聯控”,改善患者臨床結局,延長生命。 專家提醒,除了規范診療之外,生活方式的干預也是慢性腎臟病長期管理的重要一環。從促進疾病進展的風險因素來看,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肥胖等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快速進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特別注意規范管理。